香港回归20年,也是不断与内地融合互惠的20年。20年来,内地与香港经济全面、深度融合,实现了两地互利共赢。香港也正在变化中寻找在国家发展中的新优势。

值此回归2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周刊》特别策划封面文章《 香港新征程 》,从CEPA、股市、投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新定位等多维度,全方位透视香港回归20年来经济发展的脉络及未来新趋势。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6月29日至7月1日莅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视察。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优势
香港新股上市集资获得全球领先地位及股票市场的快速扩张,是内地与香港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增强的直接结果,亦进一步证明了香港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方面的独特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香港已形成了一套完全成熟的市场化操作规则,市场上有丰富的交易品种和操作手段可供选择,包括供股、配售、定向配售、代价发行等方式。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
过去20年,香港金融业整体规模和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由区域性金融中心向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跨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着实体经济增长长期低速、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此消彼长和国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三大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将提升香港的深度和广度
过去10年,作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系列政策的最佳试验场,香港发挥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先发优势,迅速形成规模优势,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持续积累,交易活动日益活跃,产品选择日趋丰富,逐渐形成从需求到供给再到需求的良性循环,离岸人民币业务构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人民币纳入SDR篮子后,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动力将从之前的贸易结算领域为主,转为投资计价及金融产品发展为主,人民币资产和外汇交易产品加快发展。
“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渠道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内地与港澳在现有贸易、投资合作基础上的模式创新。香港可借此提升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港股市场这一项改革措施,也被不少市场人士解读为与A股“抢生意”。由此可以看出,港交所对内地企业的看重和欢迎。在过去的20年间,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赴港上市。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路径有几种?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主要分为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种形式。
直接上市的形式就是H股,即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注册在内地,在香港市场上市的股票。
间接上市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内地企业在香港注册公司,并以境外中资控股公司的名义在香港上市(俗称“大红筹”);二是内地企业以其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等个人名义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并以股权、资产并购或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内地企业权益后,以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俗称“小红筹”)。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形式上市,直接目的都是融资。
内地企业数量占港股市场48.54%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6月19日,港股上市企业共有2052家,而内地企业(H股+大红筹+小红筹)为996家,占比为48.54%。从数量看,内地企业所占比例已近一半,可见港股市场与内地的关系非常密切。
从每年募集资金的规模来看,香港回归之前,内地企业募集资金在一两百亿港元水平;回归之后,排除1998年香港金融危机影响,特别是2005年之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募集资金规模猛增,在2014年更是达到5588.6亿港元的高峰。而自1997年至2017年前5月,H股和大红筹公司通过IPO及再融资共获41156.55亿港元。
恒生指数上半年涨幅傲视全球

为何恒生指数涨幅能傲视全球?
杨德龙分析说,“第一,港股与美股的联动性很强,今年美股不断创新高,吸引国际资金到港股掘金。第二,大量内地资金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进入港股市场,其一是A股表现不佳,实现避险需求;其二是港股估值较低,可以寻找更优质的标的。第三,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这也是推动港股走牛的一个事件性利好因素。”


香港中环的摩天楼集群中,每天激荡着亚太乃至全球的金融资本。从这里的香港交易所出发,通过红磡海底隧道和皇岗口岸,抵达深圳交易所所在的深南大道,驱车不过短短个把小时。但连接内地和香港两地资本的“虚拟车道”沪港通、深港通,却修建了整整10年之久。
如今沪港通落地2年半,深港通的运行也经过了“半年考”,都进入了平稳期。那么,作为资本开放的里程碑,“两通”的成绩单究竟如何?
• 资金参与:从“北热南冷”到“南北齐热”

随着A股企稳,“南下”和“北上”的资金热度慢慢均衡。根据香港交易所公布的2016年全年统计数据,南向港股通成交总额8362亿港元,北向沪股通及推行仅一个月的深股通成交总额为人民币7710亿元。
进入2017年后,南来北往的资金继续双向发力。深市在3月中小创的题材股和国企、两会等概念股作用下带动“北上”资金流入,今年内有望达到累计净流入1000亿元。而通过港股通的“南下”资金也在今年2月底就达到了3735.5亿元人民币。


•  市场影响:对内地、香港资本市场影响渐提高

去年底,沪港通通行时满两年,报告显示沪港通对两地市场的影响正在放大。据悉,南向港股通的交易额在港股主板市场总成交的占比出现强劲上升趋势,从2015年9月占主板日均成交额的2.1%升至2016年8月的6.1%。
报告还称,沪股通方面,虽然交易量占比低,但净流入时多次给A股投资者带来信心,同时,沪股通资金倡导价值投资理念,以及对估值风险的判断,逐渐被内地投资者认可。
• 投资偏好:内地爱名企 港资爱蓝筹

《中国经济周刊》注意到,资金南来北往的活跃度背后,沪港两地市场投资者的选股偏好呈现出不同的倾向,由于两地市场的投资者主体不同,沪股通与港股通表现也大相径庭。
分析称,整体来看,北向资金持股中约20%市值集中在食品饮料板块,其次是非银金融、医药、银行等;明显超配食品饮料、休闲服务、建筑材料板块;而南向资金持股中,三分之一市值集中在银行板块,其次是房地产、保险、汽车等,港股通资金对低估值、高股息和A、H两地上市公司中高折价的港股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  监管升级:两地监管部门联手抓“硕鼠”

2016年底,中国证监会成功查处了第一起利用沪港通交易机制跨境实施操纵市场的典型案件。
原指望通过跨境操纵隐匿违法行为寻求监管套利的“硕鼠”却栽在了两地紧密执法协作的大锤下,最终罚没合计愈12亿元。2017年,监管步伐加快。3月,继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先后于2014年、2016年签署监管执法合作备忘录后,沪深港三大交易所也已经建立跨境联合监管机制,意在合理打击跨境违法违规交易行为。
长和系:香港在内地最大的投资者
“超人”的低买高卖生涯
哪里有回报就去哪里投资
新世界:杀回内地,重振旗鼓
借地产入局内地
再次杀回内地
联袂扩张的新鸿基和恒基兆业
买下了中国最贵的地
共同看多内地市场
回归20年来,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融资与资产管理中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和“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首要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地位。在处理人民币的全球支付方面,香港稳居世界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处理71%的人民币支付业务。

但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及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一方面香港的传统优势在逐渐减弱,原有的支柱产业在退化;另一方面因一些极端力量的影响,政府施政多受掣肘,社会和谐性有所下降,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值此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香港各方面需前瞻方向,认清自我,取长补短,寻求突破,尤其在搭乘内地经济快速前行的列车上要抓住机会,找准把手,使香港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能有上乘的表现。

十字路口上的香港
未来香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能获得机会的多寡,一方面取决于香港社会各阶层对内地经济发展机遇的认识深度及主动融入程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香港自身专业服务功能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把握并配合内地经济的发展大势及脉动是实现香港长期经济增长的不二法门。
如何避免“井底之蛙、盲人摸象”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上看,香港要想在服务中国经济发展上长期居于不败之地,其必须适时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这既包括要拥有能客观把握内地各种需求并能展开有效沟通的充足专业人才队伍,又要有能满足内地各种需求的专业市场供给,还要有能支持各种服务始终保持领先效率的技术设施。

回归20年来,涌入香港的内地游客与日俱增,留在这座城市追寻梦想的内地人也越来越多。香港迄今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的六分之一。已开发的地区占地100多平方公里,还没有北京三环内的面积大。逼仄的空间在造就勤奋高效的香港人的同时,也限制住了这座城市的创造力。20年来,无数香港人跨过深圳河,选择北上开创自己的征途。

“香港人的眼界,不应该仅停留在狮子山下”

“作为香港人,要有‘狮子山精神’,但不能只活在狮子山下。我来内地做生意20年了,内地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香港人的眼界要扩大一点,不仅要看到欧美,还要看到身后的内地。”说到这里,言谈间已经开始带着北京口音的黄家明突然换成了粤语,“同埋一齐(在一起),才可以越来越好的。”
“我们有那么好的教育,反而在创新创业方面落了下风”

“香港有那么优质的教育,却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上远远落在了内地后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香港,大家习惯性地认为好工作是进大公司,而内地的年轻人更多选择创业,我觉得香港人的创造力被束缚了,如果来到内地,也许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李传晰笑称,“我和我妈说,你看候任特首的仔都去北京打工了(林郑月娥长子林节思目前在北京任职小米科技营运经理),我在北京一定搞得掂。”
“港漂7年,我就这样放弃了那张身份证”

“如果说当初选择香港是为了更好的媒体生态和生活环境,那么今天选择回内地工作的原因也是一样的。”贾薇表示,近6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内地的发展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在她看来,香港仍然有着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完善的法制体系、专业的服务人员、覆盖率更广的交通网络、更加人性化的便民设施等等,但是昔日“东方之珠”的光芒正在逐渐被内地大城市盖过。
结语:20年来,京九铁路、深港西部通道,以及沪港通、深港通等基础设施和金融机制的发展,让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粤港澳大湾区构想的提出,更是让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未来充满想象。与祖国同进步,与内地共发展,成为港人的共识。

在为香港回归20年的辉煌成就欣喜之余,我们也要看到香港面临的挑战。当前香港经济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与伦敦、纽约相比,香港在金融市场上的影响仍有不足。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中央政府和内地做坚强后盾,香港未来的前景可期。

版权声明
本专题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经济网”或“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的所有文字和带有经济网及中国经济周刊水印的图片资料,版权均属经济网及中国经济周刊所有。在下载、转载使用时请注明“来源:经济网”或“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