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年时间不短,各地的房价7年来早已“地是价不菲”。失灵的退房令背后,除了央企的“不情不愿”之外,还有“退房令”本身既没有足够强制性,亦缺乏具体执行时间表和实施方案。
“退房令”之所以出台多年依旧备受关注,背后其实是广大群众急切看到房地产市场能够真正健康发展,不再今天一个地王、明天一个暴涨亦或暴跌。
最新报道
国资委曾于2010年3月宣布,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78家被要求“退房”的央企中,仅有不足20家央企履约退出。
决策层多次要求央企退出竞争性行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除了“退房令”以外,尽管鲜有具体谈及多数央企应退出房地产业的明确要求,但从多个文件中都可以找到决策层对于央企定位的态度。

2015年7月3日至9月2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对航天科工开展了专项巡视。巡视意见中指出,多家单位对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置若罔闻,项目开发禁而不止。这被视为最严厉和直接的一次出手。[详细]

仍有多数央企未执行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78家被要求“退房”的央企中,仅有不足20家央企履约退出。地方的情况也差不多。以曾经在2013年率先出台明文要求 “退房”的南京为例,尽管当时就要求33家市属国企必须在2013年底全部退出房地产开发,但直到2016年,还有达来房地产开发、南京中北房地产开发、三金地产等国企现身土拍市场,角逐高价地。


中央的“雷霆震怒”似乎无法短期内根治这种痼疾。中央巡视组痛批航天科工后,航天科工随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坚决落实巡视整改要求加快房地产业退出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属单位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退出或转型,但如此雷厉风行的“退房”举动并没有成为广泛效仿的榜样,相反,许多“国家队”仍在加快高价拿地的步伐。[详细]


或许国资委颁布的“退房令”在法理上定位模糊,但即使“退房令”就此夭折,央企在地产界的大手笔动作依旧遭到了“口诛笔伐”。
国资委一位内部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退房令’一直都在执行的,没有听说过终止,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比如说这些央企手里的地有些已经在开发,是不是停下来转让?退出房地产后的职工怎么安置?资产转让的价格怎么来确定?价格高了没人买,价格低了又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况且这里面还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关系,所以执行就比较慢。”[详细]

“退房令”出台以后,国资委和一些涉房央企本是想认真执行的,多家央企提出了转让房地产业务的计划,且进行了公开挂牌转让。但由于种种原因,转让成功的企业非常有限,有些央企甚至把转让价格放在了1元,也没有能够转让成功。原因就在于,资产与负债并不对等,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些央企的房地产业务。也正是因为转让效果不理想,也直接影响了其他央企的退出热情。时间一长,也就不了了之了。[详细]

央企不愿退出房地产业务?
当年央企大举进军房地产市场,是在房地产市场十分火热、暴利横行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企业经营业务拓展的需要。虽然多数企业不是主业,但获得的利益和产生的效益比主业还要好,因此不能轻易放弃。[详细]

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许多行业的营收增速放缓。相较之下,如房子、土地这般“优质”的资产的确鲜美可口,而且与专研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相比,卖房赚钱似乎更快更容易。对于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主营业务又往往利润微薄的央企来说诱惑更甚。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业的倾慕不舍,也反映出某些央企难以凭借自身实力,与其他经营优异的“明星央企”并驾齐驱的现实。[详细]

或许国资委颁布的“退房令”在法理上定位模糊,但即使“退房令”就此夭折,央企在地产界的大手笔动作依旧遭到了“口诛笔伐”。同时,更多人呼吁能出台比“退房令”级别更高的“约束力”。


有分析人士指出,“退房令”收效甚微可能还映射出一个更现实、更复杂的生态圈,使得未来能否出现更严格的“法令”或者“指令”来约束央企在地产领域的扩张行为成为未知数。因为颁布“退房令”的国资委本身也是央企做大房地产业的相关者,这或许也是相关“命令”推行的障碍之一。
地产央企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
作为央企应摆正位置,意识到自己不只是市场经济主体,应更多地承载宏观经济的命脉,应该在公共事业领域造福于民,才能心甘情愿地从房地产领域全身而退。
地产央企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有人认为,央企也是企业,从市场经济主体的角度来看,央企逐利房地产市场的行为是合理的。也有人认为,央企并不只是市场经济主体,还承担着很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其经营行为不能单纯按市场规律而为,应该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调控。

房地产行业事关百姓民生,央企也承担着在公共事业领域造福于民的职责。随着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国企、央企的发展定位愈发清晰,主线应该是“与民分利”,路径是逐渐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让、退出,其中就包括房地产领域。与此同时,还要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使命,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要做助手而不是掣肘。
结语:
“退房令”之所以出台多年依旧备受关注,背后其实是广大群众急切看到房地产市场能够真正健康发展,不再今天一个地王、明天一个暴涨亦或暴跌。百姓渴望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渴望摆脱住房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更不愿意看到这关系家庭一生最大消费的市场,不仅连年波动,而且其中竟还有身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央企身影。[详细]
专题制作:晓萌
视觉设计:蓓蓓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