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专题 > 专题资料 > 正文

春节传统习俗

文章导读: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春节传统习

谭忠星

年画(资料图片)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春联:千门万户气象新

春联,起源于桃符,即在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蜀国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称为我国第一副春联。

不过,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也就是在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到了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写春联,并在全国推广春联。他曾为一个阉猪人写了一副有趣的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除旧布新,明知往者非来者;改天换地,始信今人胜古人”,郑板桥的这副春联,充满了哲理。

“时去兮灵感不减,春来也文运亨通”,郁达夫写的春联,文思涌动,才情彰显。

扫尘:干干净净迎新春

扫尘,亦称“除尘”、“除残”、“掸尘”等。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扫尘当日,每家每户将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也一并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扫尘的习俗从古到今一直沿袭到现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年糕:吃了年糕年年

高许多地方,从冬至就开始做年糕了,一直要吃到立春。这是因为做年糕用的是糯米,过去糯米是一年一季的。除了糯米的收获时间外,过去没有冰箱,只能靠水来保鲜,而冬天的水冷,能让年糕保存整个冬季。

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成条块状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找不到人吃,便饱餐这些粮食条块就走了。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年糕(谐音)了。

守岁:除夕之夜“谈心会”

守岁习俗兴起于晋代,又称“熬年”。人们在除夕夜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守岁,让人们在浓浓的亲情中体会节日的喜庆,共同辞旧迎新。

始于晋代的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

关于守岁的传说有两个,一说是为了对抗“年兽”,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闲聊壮胆,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度过这一夜。另一说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嫁给“灶王爷”的灶王奶奶,腊月二十三上天给百姓取吃的,除夕这天晚上回到人间来,家家户户守岁是为了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

压岁:镇恶驱邪保平安

压岁,又称压祟,其含义在于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在民间有许多流传形式,最普遍的就是压岁钱。压岁钱,又称“岁钱”、“守岁钱”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不过最早的压岁钱的“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的吉利品或辟邪品,是小孩身上带的护身符。

现在春节,长者也要给晚辈们压岁钱,而且多用一些连号的新纸币,寄托着长辈愿晚辈在新的一年里“连连高升”的期盼。

拜年:以拜年的名义团聚

关于拜年,从古到今有过不少的文学描写。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给长辈拜年、给亲戚拜年、跟朋友、同学、邻里之间相互拜年,一系列拜年活动把年味营造得浓浓的。

拜年一般的顺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父母家、初三拜亲戚。“拜年”是件很喜庆的事。拜贺新年、施礼道贺,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据说宋代的时候,就有了早期的贺年片,亲朋好友之间相互送帖致贺。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词。

年画:民间百科全书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帖”,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来源: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