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专题 > 专题资料 > 正文

各地“争说”新型城镇化

文章导读: 梳理今年各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所有省份都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主要任务之一。

梳理今年各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所有省份都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主要任务之一。31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对城镇化均有所提及,其中,至少有29个省份明确提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近半省份以千字左右篇幅详述。在普遍要求提高城镇化率、城镇化速度的同时,许多省份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显然,“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

什么是城镇化?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落户的过程。何为新型城镇化?其内涵就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我国经过30年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已经提升到52.6%。从表面上看,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我国城镇面积已扩大4倍,但城镇人口只增加了1.6倍,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脱节严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因此,中央多次强调,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更是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列为首要任务,户籍改革已经成为破解推进新型城镇化困局最关键的一把钥匙。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的地方两会至少有24个省份在报告中涉及户籍问题,对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出初步部署,十几个省份明确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作为有着一亿一千万人口的中国第一大省,广东在去年提出“破除地域、户籍等限制,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参与社会管理等制度”的基础上,今年明确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解决长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落户问题”。此外,广东还提出健全居住证制度,要求“完善积分制入户和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政策”。

与广东相比,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在去年7月1日施行了《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新上海人”迎来积分时代,持证人可根据国家和上海市规定,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放心保)、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这是上海探索特大型城市人口管理之路,为来沪人员提供透明的、可预期的未来和尽可能好的公共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今年报告中上海进一步表示要“严格落实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并要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一些省份还提出了较为详尽的方案。其中,河北提出“合理确定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4个市区人口超100万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开其他7个市区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县级市、县城和建制镇的落户限制”;作为农业人口大省,陕西则提出“继续做好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年内转移90万人”。

从各省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可以感受到,各地政府正在转变理念,着眼“人的无差别”发展。

针对各地的户籍制度改革,专家提醒要防止户籍改革中存在的“空转”现象,即直接把农民的户籍变了,但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差距,放宽对自愿进城落户农民的限制,降低农民落户门槛,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纵览报告中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各地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作为多山内陆省区,贵州表示“走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云南提出“稳步推进城镇上山”;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则要求“注重工业化来牵引城镇化”;煤炭大省山西提出“探索"以矿建镇"模式,推进矿区城镇化”,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专家分析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有不同,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

虽然各地情况不尽相同,路径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提升城镇化的质量。52.6%的城镇人口比例意味着7亿多的城镇人口,这已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城镇人口。中国的城镇化堪称世界上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过程。在中央全面部署改革之后的首次地方两会,各地放缓脚步以求提升城镇化质量,正当其时。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曦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