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专题 > 专题资料 > 正文

李培忠: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文章导读: 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富裕了,农业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富强,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是农业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重点。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重中之重。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 0 2 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 0 1 0年翻一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目前存在的城乡差别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走向富裕的问题,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因此,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富裕了,农业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富强,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和问题:

1、收入水平较低。

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977元,每月平均581.4元,每天平均不足20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很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虽有增长,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增收速度较慢。

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惠农政策使农民增收的效应已没有初期明显;农民自身增收能力弱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仍具有偶然性和变动性(如失地补贴收入、农产品价格因素变动等),使农民收入同过去比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3城乡差距较大。

随着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趋缓,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也更加突出。统计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其绝对值差额从1982年的257元拉大到1991年的992元,到2001年拉大到4494元,到2011年又拉大到14833元,并逐年递增,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为此建议:

加大粮食补贴力度。

在我国,多数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地。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工业品价格不断攀升,农产品价格增长缓慢,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产品的价格不均衡。以涉农工业品如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为例,三十年间价格提升几十倍,而玉米等主要粮食产品仅提高7-8倍。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这就使农业、农民承担着为国家贡献的巨大负担,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而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导致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因此,在严格控制涉农物资乱涨价的基础上,可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限价销售或补贴销售。同时,对玉米等粮食产品给予适当补贴。目前,我国耕地面积18亿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约7亿左右,人均耕地2.5亩左右,按玉米亩产1200斤计算,如每斤补贴一角钱,就可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左右。以每人每月消费粮食30斤计算仅多支出3元,全年合计36元,与城镇居民年增收2700元(2011年统计年鉴)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但却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建议:以玉米每斤补贴1角钱为准,按不同作物、不同产量给予不同标准的补贴。

2、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或集中经营。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土地流转或集中经营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经营,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种田能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园区集中或流转,把沟、洼、壕、甸、抹牛地、乡间路等连片集中、集约节约、合理利用,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也可以股份合作方式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一体化,把“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速度。建议对土地集中经营规模在1万亩以上的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园区,所需各种农机具给予全额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股份合作,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3、努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发展村域经济和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一是摸清区域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根据不同层次和结构、素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引导、扶持农民就业创业。二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农民进行各类实用技术、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创业增收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创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发展现代农业,推行集约化生产、机械化耕种,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放农村生产力,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鼓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创业,引导广大农民就业和自主创业。可根据本地资源,采取独资、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创办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各类公司、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实现就业创业增收;五是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入镇居住生活,不仅能集约节约大量土地,还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参与城市建设和生产经营,实现农民变市民,离土就业创业增收;六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采取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发展旅游则发展旅游等有效途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增收。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由各地农业部门主管,在县(区)、乡(镇)、村增设不同类型的农民技能培训学校,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为发展村域经济、转移就业创业、带动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此建议。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林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