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专题 > 专题资料 > 正文

经济学人:气候变化关注点已从抑制转向适应

文章导读: 这是自去年丹麦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全球最高级别的气候变化大会。

中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 联合国第16次气候变化大会今日在墨西哥的坎昆举行。这是自去年丹麦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全球最高级别的气候变化大会。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最新出版的美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文章称,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可能上升3.5℃,这将会给人类和整个地球带来深远影响,人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这一灾难性后果。

本世纪末全球有望升温3.5℃

在整个20世纪,全球气温上升了0.7摄氏度,几乎每一年的气温都会比前一年更高。假如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维持目前的标准不变,那么全球的气温仍将会继续升高0.5摄氏度左右,因为海洋温度改变的速度相对较慢,它们升温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事实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在持续攀升。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各国都在就气候问题进行协商和谈判,但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的一样,各国仍在按照原定的轨迹继续排放二氧化碳。

《哥本哈根协议》提出的目标是,世界各国应力争将地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因为2摄氏度一直被视为是危险的门槛。多数签约的国家均承诺将采取行动降低碳排放。但国际能源署认为,如果按照目前的排放标准,那么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3.5摄氏度。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工业化以前的时代,全球气温与冰河纪相比也仅仅只升高了6摄氏度。国际能源署也在探索如何才能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但该署首席经济学家法蒂赫·毕罗尔对此却并不表示乐观。因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哥本哈根协议》的各签约国都必须达到设定的减排上限标准,即清洁能率的比率必须达到2.8%。但目前在最好的情况下,清洁能源的比率也仅仅只达到了2.5%。

为实现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能源清洁化率控制在2.8%只是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清洁化率必须提高一倍,达到5.5%。这一标准显然很难实现,因此许多气候学家、活动人士和政策制定都对此感到悲观。国际能源署前负责人、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首席科学家鲍勃·瓦特森就直接表示,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美梦”。

将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在可容忍程度的努力会因此停止。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致力于寻求如何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寻找应对因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恶劣局面,如水资源短缺、气温升高、海平面升高以及气候模式变化等。尽管有些措施并不能使得所有人都免受气候变化的危害,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可以忽视对应对措施的探索。相反,寻求应对之策的努力非常有必要。

应对气候变暖应成政府共识

人类目前提出的一些应对措施包括搬迁房屋、增加水供应、播撒不同的草籽等,这些措施主要是人们自己就可以完成。这也是为什么个人措施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未能像控制工业排放和减少森林砍伐那样成为一个公众讨论的话题。即使许多应对措施可以由个人单独完成,但它仍应成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内容之一。

首先,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一些措施,如建设水坝等很明显都属于公共产品,通过集体行动将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在应对措施中还应该包括重新分配。有些人群或者团体由于太贫穷而无法应对气候变暖,那么那些消费排放更多的富裕人群就应该补贴穷人的费用,以彰显公平。另外,政策制定者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词汇分为缓和、影响和应对,这也太过于简单化了。一些应对措施同时也能够起到缓和的作用,比如一项农业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土壤储藏水份,那么它也将会有助于储藏含碳物;人们很难区分有些应对措施究竟是对你产生了影响,还是使得你避免受到影响。如应对气候变暖的而进行的大规模迁徙,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会减少饥饿,而对于被迁入地的人来说则可能意味着会受到不愉快的冲击。

那些推动就气候问题进行辩论的绿色压力集团以及政客们,通常不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转变应对问题上,他们也缺乏推动减少碳排放的积极性。一位在过去十年里一直致力于从事应对问题的学者说,在许多年时间里,谈论应对措施就像是在餐桌上放屁一样不受欢迎。既然证明各国对于减少碳排放问题的“胃口”非常弱,那么阻止人们就餐就不成为一个问题了。

另外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制定应对措施的原因就是人们目前不得不重视。一些事件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气候灾难,人类目前都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应对之策。如巴基斯坦今年发生的毁灭性洪水等。即使全球的气候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两点原因表明它们现在对人类造成伤害的能力将远超从前。其一就是全球气候的自然改变以及良好气候持续时间的短暂,人们将会忽视当今气候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更不会考虑未来气候带来的伤害。其二,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更多的人口向沿海城市迁徙,即使是危险级别没有发生改变,也会有更多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

气候变暖将产生灾难性后果

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3摄氏度左右,届时哪些方面将会发生最明显的变化呢?先从最寒冷的区域开始,北极夏季将再也看不到海冰,将会有更多的船只从这里航行,也会有更多的公司前来采矿,原住民们千百年来所习惯的风景也将不复存在;永久冻土带开始松动,上面开始建筑各种基本设施;绝大部分高山冰川开始收缩,有些甚至完全消失;冬天的雪花融化得更快,这使得部分河流更容易在春天发生洪水,而在夏天又严重缺水。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得海平面持续上升,尽管目前尚不清楚究竟会上升多少。有些结论是可以提前做出预测的,那就是当海洋变得更加温暖时,它就会不断扩张。当然,它们扩张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盖的融化速度。到2100年,如果海平面上升0.5米,那么算是非常幸运的,上升1米也是可能的,尽管到那时海平面上升超过2米还并不可能,但不排除在更长的时间里将成为现实。当海水不断上升时,许多海岸线将会发生沉降,一些三角洲区域将会受到更多的损害,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灌溉、发电以及洪水控制工程。如果海平面按照目前的速度上升,那么到2050年,估计将会有870万人处在大洪水的威胁之下。

届时,那些此前大多只在洋面上肆虐的热带气旋将会席卷陆地。尽管其发生频率可能会减少,但那些能产生强烈灾害的4级和5级飓风却会不断增多,风暴的级别越高产生的危害就会越大。在温暖的海洋,温度升高将会对珊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对于渔业和旅游来说无异于是一场灾难。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仅会引起气候变暖,还会使得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进而产生酸化物质,使得海洋中的珊瑚受到损害。另外,由于海水变暖,深海中的营养成份将会更难循环至海面,这将使得海洋的生物繁殖速度显著降低。

在陆地上,那些相对潮湿的地区,如东南亚一些地区可能会变得更加潮湿,而诸如南美和美国西南部的干旱地区,则会变得更加干旱。在北部气候区,由于春天来的更早,一些土地将会变得更加适合农业种植。而在那些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一些土地将会变得光秃秃让人无法居住。这将会使得大量人口开始迁徙。平均温度上升不易引发人们的察觉。根据20多个气候模型得出的结论显示,到2050年,地球夏季温度将超出以往最热时候的可能性在10%到50%之间。而到2090年,这一可能性则将高达90%。

人类应密切关注气候变化

人类未来还将不得不面对一些不可预测的气候变化。许多模型均表明,那些有助于形成印度洋季风的因素未来可能会减弱,而降雨的强度则可能增加,因为空气的温度上升可以增加空气的含水量。没有人能够预测这一趋势将会怎样终结。总之,你越是想要尽可能清楚地知道将会发生些什么,你就越是会觉得现在的气象科学还非常匮乏。

有些人希望能在准确弄清未来气候将会发生何种变化之后,再来确定应对的措施。这只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美好愿望而已。运行速度更快的计算机和更新颖的模型,将会提供更加详细和精确的特征,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预测的结果会更加准确。制定应对措施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但即使是这样,应对措施也是有助于达到目的的。2009年的评估结论显示,气候变暖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冲击,有多达三分之二的损失将可以通过应对措施投资来进行弥补。但这也并不是说就会万无一失,即使是富裕国家也无法完全消除所有风险,有些富裕国家和个人甚至还会做出更糟糕的决定。

不应对灾难性后果盲目乐观

富裕国家有能力支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昂贵开支。研究表明,尽管荷兰的许多国土都低于海平面,或者说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下,但荷兰人在看待海平面不断上升的问题上却非常平静。荷兰2008年制定的计划显示,为了应对22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2米可能产生的威胁,以及为了应对万年一遇的洪水灾害,荷兰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每年需要投入10亿至20亿欧元。荷兰显然负担得起这一开支。其它一些富庶的沿海国家也都有相同的类似考虑。比如新加坡的滨海堤坝既可以使其免受洪灾,又可以增加其淡水储存能力;英国的泰晤士河,其堤坝就是按照应对千年一遇甚至更大规模洪水的标准建设的。伦敦当局认为,利用泰晤士河再加上其它一些手段,英国本世纪都将无须担心受洪水侵害。

由于缺乏经济实力、技术能力或者政治制度保障,那些贫穷国家通常不太愿意来应对这一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贫穷国家更加依赖于农业,因此他们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也就更大。农作物对于降雨变化以及温度的改变更加敏感,也更容易受到病害的袭击和困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的评估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一分为二。在低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可能缩短农作物的种植季。而在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则将延长农作物的种植季,进而使得农业增产。另外,由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有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

要想成功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增加它们对于温度上升和水缺乏的忍受力,还要研究杀灭害虫的新方法,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探索更好的耕作方法和技术。即使全球气温上升3摄氏度,这些研究和应用也将会为90亿人提供足够的食物。

应对气候变暖不能忽略贫困人口

即使世界各国能够在不引起生态破坏的情况下养活全球人口,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农业和相对贫穷地区的状况。地区性干旱产生的破坏性后果,将引发全球食品价格上涨。贫穷国家的农业人口占了世界劳动力人口的绝大部分,目前已经开始更多的受到易变气候的影响。由于缺乏社会安全保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非常厌恶风险,这也就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做出改变,比如改变农作物种植种类和种植模式等。通常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产量低但却更加有把握的种植方式。这样,在发生恶劣天气的情况下,整个地区的农作物都会一起受到影响。农民们也许会因为食品价格上涨而感到高兴。但对于贫困的农民们来说,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要将更多的收入花在食品方面。

目前,有超过全球人口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到本世纪中期,城市人口数量将会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三甚至更多。进一步鼓励这种城市化进程,将会有效降低气候变化下的全球经济风险。城高化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会使得城市的温度比周围乡村的温度更高,这也就是气象学家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热岛效应”。但这种情况是有办法来予以应对的,措施包括在城市的道路两边以及屋顶上进行更大规模的绿化,因为树叶可以蒸发水份来降低温度。另外,人们还可以向其它国家的城市迁徙。人们可以旅行活动的区域越大,就相对越容易吸纳移民。

富国应为应对气候变暖树立榜样

人们很难判断这些应对措施的代价是多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梅莉萨-德尔研究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气温较高年份的GDP增长速度将低于较冷年份。解释这一现象的原理机置也比较模糊,其中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在天气过热的情况下,人们工作起来就不会特别努力。由于气候变暖将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这就为积极探索应对措施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如果气候变化的确会延缓穷国的经济增长,那么富国就更有义务向他们提供帮助。《哥本哈根协议》已经明确建议,到2020年,北方发达国家应向南方欠发达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援助。通过投资来缓解冲击相对容易理解,但通过建设风力发电站替代煤炭发电就变得不那么好理解了。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资金以及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榜样也同样不可或缺。富裕国家可以通过他们自己本国的一些项目,如防洪建设、城市规划、污水处理等,使得应对气候变暖成为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主流,而不应该让人们觉得古怪或者遭到边缘化。让穷国单独来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可能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应对方法。 (宋华)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曦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