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专题 > 专题资料 > 正文

CBD大片报刊亭被拆除 市民称简单拆除是懒政

文章导读: “一个城市没了报刊亭,广大市民的阅读需求怎么实现?”本报昨天报道CBD大片报刊亭被拆除后,许多市民读者打来电话,表示了惋惜和不舍。不少人对家门口十几年的报刊亭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不但是人们买报的地方,也是社区居民文化交流的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的便民服务站。

就本报昨日报道 读者纷纷打进电话发表意见

简单拆除报刊亭是懒政

“一个城市没了报刊亭,广大市民的阅读需求怎么实现?”本报昨天报道CBD大片报刊亭被拆除后,许多市民读者打来电话,表示了惋惜和不舍。不少人对家门口十几年的报刊亭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不但是人们买报的地方,也是社区居民文化交流的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的便民服务站。

小小一个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的名片。报刊亭的存与废,背后更是反应出一个城市的管理理念。

报刊亭是有感情的“老街坊”

“CBD的报刊亭没了,我家这里会不会拆?”昨天,家住木樨地地铁站边的市民陈先生打来电话告诉记者,他家门前这个报刊亭已经十几年了,周围邻居对这里特别有感情,不希望被拆。

一次,陈先生上班时向家里打电话却没有人接听,他担心家中的老人出事,就向报刊亭主张爱红求助。张爱红立刻就赶到他家,发现是老人没挂好电话。这个报刊亭紧邻的小区是中科院的老干部楼,住的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这种儿女联系不上父母找报刊亭帮忙的事很多。有些是让她帮忙关照一下,有些是让她在老人没钱时救急,张爱红都尽力帮忙。

“已经让崔姐留期刊成习惯了。”这次被拆除报刊亭的崔美伶有许多CBD大楼里的白领顾客,有人已经形成习惯让她帮着代留热门期刊,不然很快就会卖没了。甚至有人来不及送快递,也找她帮忙代发。大望路周边经常施工,另一群常光顾这里的是外来务工人员。有时往期的《读者》、《故事会》等期刊,崔美伶就不收钱,直接送给他们。

许多小区的老人不爱订报纸,就为有个角落能交流。遛弯儿在报刊亭买份晚报,站着看看报纸,再聊聊时政新闻,就是许多人晚年生活的一个乐儿。

报刊亭是一代人看世界的“窗口”

报刊亭曾是北京的“60件实事”之一

北京的报刊亭是1997年开始建立的。据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报刊亭工程曾3次列入政府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现在的报刊亭从样式到经营管理模式都是经过政府审批统一规划实施的。每年,都有很多外省市政府管理部门到北京参观并学习经验,北京的报刊亭在全国都是一个标杆。

记者了解到,最早提出建立报刊亭的动机,就是因为北京上千个报刊散摊让城市形象不够整洁。统一规划的布局最初是为了维护市容市貌,当年被称为“撤摊进亭”。然而现在,这些统一规划的报刊亭没了,在被拆除后的空地上,却被游商散贩占领了。市容没得到改善,但方便市民的报刊亭却没了。

“北京要文化大发展,可是没了报刊亭,草根阶层要去哪里接触文化?图书馆和大剧院又不是天天能去。”一位读者表示,市民在家门口都读不到报刊了,更不要说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让他们在这个城市去哪儿消费文化?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报刊亭另一大读者人群是中小学生。虽然现在孩子是伴随网络长大的,但许多家长对孩子上网把控很严,一些孩子的兴趣和知识还是来源于书报。不少报刊亭主告诉记者,很多孩子把零用钱攒着来换自己喜欢的杂志。报刊亭主张爱红的一个顾客8年前在44中上学,每期必买电脑类和篮球类期刊,现在这个男孩已经工作了,从事的是计算机行业,篮球是业余爱好,杂志还是每期必买。

快评

从报刊亭,读懂城市的问题

“在一些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地段都有报刊亭,是城市的一道文化景观。同时这些报刊亭也提供很多服务。”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认为,一搞市容整顿首先就清理报刊亭是城市管理理念的失衡。刊物的定价很低,卖一本利润只有几毛钱,很多报刊亭都是亏损的。报刊亭业绩下滑导致经营人卖饮料等超范围经营,是因为政策优惠不到位。对于薄利企业,政策上应给予支持。

日本东京杏林大学教授刘迪认为,今天的报纸,仍有教育、塑造国民的作用。报亭已积淀成为一种文化存在。看一座城市的报亭,就可以读懂这座城市的问题。那些进入现代城市榜的大城市的整齐、清洁,都不是“管治”出来的,而是“治理”的结果。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报亭,需要的是报业销售人员的自治、自我管理,而非强制取缔。

本报记者傅洋J004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曦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