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专题 > 专题资料 > 正文

纪敏:“大金融”才能支持“大农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国强 |论坛现场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8期)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今年我国政府连续出台了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个农业领域中长期重磅规划文件。从这些文件来看,供给侧改革将作为主线贯穿这几年的农业发展。

总体上看,农业仍然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村金融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抵押物、信息不对称、经济基础差等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高端对话”现场,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谈到“大金融”才能支持“大农业”。

今天这个题目叫农村金融破局,我认为可以改成农村金融变局。一是这十几年来,我们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也想了很多办法。2014年人民银行编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报告里面有关政策的各种支持清单,一个一个文件能排二三页。当然,这最终结果要看农民是不是增收了。近三年来,实际上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增长是超过了城镇居民,因此,这个“局”应该是破了。

当然,这个“局”还要变。无论是财税的支持、金融的支持,主要是靠大量的增加投入,进而提高粮食、农产品的产量,最终通过保证收购,进入到市场,包括国际市场。

和我们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样,当前农业也同样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调整。总体来讲,农业本身是一个弱势产业。如果从横向比较来看,制造业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大而不强的问题、效益不高的问题、供给侧结构不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问题。而农业这些方面的问题,如果从国际比较来看,总体问题是更突出的,竞争力更弱。所以,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任重道远。

首先,比如说,现在粮食库存的压力就很大。粮食安全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对我们这样的大国无疑是应该坚持的。可短期来看,我们这几年由于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低迷,甚至内外粮价的倒挂,连年增产的同时,也就带来了丰收的烦扰,库存的压力的确是非常大。处理库存,还要不停地倒库,这当中是会有损失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成本支出。

其次,农业生产的短板还是比较突出。几十年前,毛主席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主席也讲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一个代表基础设施,一个代表现代化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的短板还相当大。虽然这几年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现在叫提质增效,这方面的任务是更为艰巨的。对于金融来讲,我们的金融支持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谈到农村金融就是小额信贷,虽然现在还很必要,但不能解决大问题。我们有关农业的补贴,中央要求每年一号文件里都讲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其中大量的税费补贴都是真金白银,实际上意味着对农业的支持是很大的。如果说到金融方面的政策,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监管政策,都非常多。关于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也已经连续好多年保持“两个不低于”,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这么一个态势保持了好多年。

我们搞现代化,搞适度规模经营,这就是大农业,没有大金融支持它,从体量上来讲也是不匹配的。我们农业要提质增效就要提高科技含量,这就要增加研发的投入。如果仅仅靠传统的信贷支持,可能这种风险就不愿意去冒。所以,得借助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一些工具。

现在为了改变农业资产的不确定性,我们更多地去推广应收账款或者基于订单的贷款,比如“订单+保险+期货”的综合性的产品,鼓励去创新。订单加上期货,锁定价格风险,加上保险,锁定自然灾害的一些风险,所以订单产生的现金流,相对来说是比较靠谱的。在订单的指引下,整个融资就有保障了,有销路,订单的价值是能保障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